11月8日,不知不覺中,第25個中國記者節(jié)來了。這是屬于新聞宣傳工作者的節(jié)日。作為一名普通的“土記者”,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感覺。
《人民日報》對記者的詮釋是記者,記著,記著初心、記著使命、記著責任、記著擔當、記著大眾,記錄時代,揭示真相,守望社會,你們是百姓了解世界的“眼睛”,是政府與民眾聯結的“紐帶”,是觀察者、記錄者、參與者。
不了解新聞寫作的人普遍認為,記者是一份既清閑、又有名、又有利的美差,風光、刺激、神秘,可以上得各種“高大上”的場合,與名人談笑風生;可以下得最遠的地方,品嘗人間美食,欣賞最美麗的山川河流;可以玩轉各種最新最潮的設備,時常挺立在時尚的潮頭。其實不然,記者的日子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往,其中的酸甜苦辣、各種滋味,只有記者們知道。早起晚睡是習慣,“白加黑”“5+2”的日子是常態(tài),接送孩子、陪家人都是“奢侈”,熊貓眼、頸椎痛、腱鞘炎,是常見病癥,沒有雙休日、節(jié)假日,只有繼續(xù)寫稿的工作日。
作為“土記者”的我們也不例外,為了寫好一篇新聞稿件,經常需要加班加點。當別人下班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時候,我們在挑燈夜戰(zhàn)、埋頭苦干;當別人一家人共度周末好時光的時候,我們還在伏案勞作、奮筆疾書;當別人在享受溫馨、快樂和浪漫的時候,我們仍伏在電腦前為寫好一篇新聞稿子而苦思冥想、徹夜難眠。為了拍攝出更好的照片,奔赴萬米井下,一周奔波幾十公里甚至上百里都是常有的事,為了趕出好稿子,多少次錯過飯點,多少次加班熬夜早已記不清楚了。夏戰(zhàn)“三伏”揮汗如雨,冬抗“三九”呵氣成冰,沒有一句怨言,沒有一絲埋怨,孜孜不倦、筆耕不輟,在辛勤耕耘中收獲成功,在默默付出中享受快樂。
有人把文字工作者比作“爬格子”的人,為什么要用“爬”字,而不用站著、躺著、坐著,因為只要你從事了文字工作,就必須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清貧、吃得住疾苦。
央視著名新聞評論員白巖松有一句話:每一個新聞人都是追光的使者,新聞是一條注定要長跑的路,一朝一夕不足以改變這個世界;要相信新聞依然有助于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點,你會是千萬推動者中的一員。在中國新聞的歷史中,有千千萬萬名記者奔跑在這條沒有終點的長路上。
唯一入選“最美奮斗者”的媒體記者——甘遠志發(fā)給妻子的短信上寫道:“你看到我的時候,我在報紙上;你看不到我的時候,我在采訪的路上。”
有人會問:你覺得累不累?
我說:累并幸福著!因為從事了一個非常摯愛的職業(yè)。在這里,我們不僅能用鏡頭見證礦山的變化,記載礦區(qū)的進步,用腳步丈量著煤層的厚度,用文字記錄礦山的發(fā)展,描繪五彩繽紛的畫面,發(fā)出鏗鏘有力的聲音。還可以在這群最可愛的礦工兄弟人群中,去感受他們內心的質樸和純真,用鮮活的鏡頭和生動的文字去歌頌他們,把他們生活里簡樸、事業(yè)中堅守、信仰上忠誠的精神,傳遞給更多的職工,并把這些催人進步的力量傳遞得更遠,讓更多人看見、聽清,讓我們的職工能更加熱愛煤礦,更加熱愛足以讓我們奮斗一生的煤礦事業(yè),已經成為我們的職責和初心。
文字工作是辛苦的,是枯燥乏味的,但也是幸福的,當礦井的發(fā)展成果被我們寫成文字稿件變成了鉛字,當看到拍攝的照片在報紙上留下“過眼煙云”,當看到自己嘔心瀝血撰寫的新聞稿件在網站刊登,一種被承認的幸福,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,再苦再累也化作無比的快樂。
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新聞工作者撲下身子,沉下心來扎根基層,而我愿意做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“土記者”,帶著自己的初心和夢想,在逐夢道路上,去發(fā)現,去記錄,用鏡頭記錄,用手中的筆去描繪煤礦發(fā)展的美景,用他們平凡的故事堆砌起一堵正能量的高墻,持掌上相機,定格發(fā)展瞬間,執(zhí)手中筆,寫人間煙火。
記者,記著,記著初心、記著使命、記著責任、記著擔當、記著大眾,也請記著家人與自己,記著保重身體。今天,第二十五個記者節(jié),祝所有依然奔波在新聞路上的朋友們,節(jié)日快樂!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