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是應該同情還是羨慕古代的文人,總有著連綿不盡的情思。登高望遠之時,或是去國懷鄉(xiāng)的感傷,亦或是郁郁不得志的悲情,或是佳人遙念的纏綿悱惻,油然而生,時代或許不同,人物或許有別,那種古代文人共情好像總是一致的。以至于一旦讀到類似的詩詞,在我的腦海里,總會浮現出一片煙雨蒙蒙的景象,一位衣袂飄飄的古人,站在閣樓的最高層,手扶欄桿,望向煙雨蒙蒙的遠方。
不過,仔細想了想,古代那些吟詩作賦的文人,大多也屬于上層人物,很多也是經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杰出人才,社會地位和資源都比較厚實,自然不會因為“稻粱謀”而憂心忡忡。他們的憂愁應該更純粹一點。也是,學而優(yōu)則仕的訓導,讓古代文人都有著一定的政治抱負,很多的幽情都與此有關。說得刻薄一點,其實也是功名利祿之心有些過重 。
說來也有點稀奇,儒釋道三家,只有儒家強調積極入世,這樣的情思大多也是儒士所特有。道家和佛家都有點不問世事的味道,其中的哲學韻味,很難體會。不過,讓我好奇的是,佛教是外來品,佛教進傳入中土的時候,其實有點類似于我們現在西方文化的味道。當時大量翻譯佛經,而且也有一些頗為講究的翻譯原則,比如什么只能音譯不能意譯。讓我更驚訝的是,在那么多佛經之中,只有六祖慧能的《壇經》,是由中國僧人撰寫,被冠以“經”的佛教典籍。所以,我也開始確信,近代以來,其實是我們第二次向西方學習。當然,歷史上也出現多次排佛的現象,可見學習也不會是一帆風順。近代以來,在我們第二次學習西方的時候,其實也經歷了逐漸西化、全盤西化,到現在的重歸國本的過程。顯而易見,回歸到儒家的政治傳統(tǒng)應該不太可能,最有可能的還是中庸之道。就像佛教在發(fā)源地式微,在中國卻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。我想若干年后,西方的哲學、自然科學,也會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,只是還需要一個過渡。而這個過渡過程,也是我們逐漸汲取其精華的過程。
怎么說呢,我有時覺得文化都一種共性,比如都贊揚真善美,只是發(fā)展的趨向有不同的地方。我們的傳統(tǒng)文化趨向于內在,西方文化趨向于外在的探索。經過漫長的積累,就有了此消彼長的差別。就像古代文人的那種情懷,從內在來說,著實讓人羨慕,活得那么自我,很難說不是一種浪漫。但對注重創(chuàng)造性的現代社會來說,這種自斟自飲的情懷就像是生活在詩畫里。而現實需要的是,進行務實、廣博的社會思考。
甘地說能夠毀滅人類的七種行為,沒有原則的政治,沒有辛勞的財富,沒有人格的學識,沒有人性的科學,沒有道德的商業(yè),沒有良知的享樂,沒有犧牲的敬拜。仔細想想,這些行為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關鍵在于我們會怎么選擇。這讓我又不由得開始羨慕我們古代的文人了,與這七種相對應的優(yōu)良品質,他們都具有了,所以才能寫出千百年來,傳誦不息的優(yōu)美詩詞歌賦。或者,我們本來不應當以現代社會的形態(tài)來拘囿古人,他們的精神、情懷能夠源遠流長,也足以說明,人類社會的進步,未嘗不是一種傳承。
我不知道,未來的某一天,會不會趕上一個煙雨蒙蒙的雨天,恰巧登臨一座閣樓,手扶欄桿,像古人一樣,望向霧雨蒙蒙的遠方。或許在這一簾煙雨的迷蒙之中,自己又一次沉浸于文化的旅行之中。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