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學》中說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?!痹谌寮铱磥?,誠意正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所在。誠意正心,在我來說,就是為人處世要遵從自己的內(nèi)心。當然,遵從內(nèi)心,首先得明確遵從怎樣的內(nèi)心。王陽明說:“知善知惡是良知,為善去惡是格物。”也就是說,我們要遵從有“良知”的內(nèi)心。
就現(xiàn)實來說,生活不會是一成不變的,每個人都面臨著這樣那樣選擇。
內(nèi)心世界的不同,促使人做出不同的選擇,從而走向不同的人生。陶淵明選擇了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,掛印而去。主父偃選擇了“生不五鼎食,死即五鼎烹”,全家被滅。內(nèi)心明辨于善惡,為善去惡,自然坦蕩,也就沒有悲劇可言了。
從現(xiàn)實來看,堅守內(nèi)心也非易事。所謂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”,社會生活很多時候都是以“利”為紐帶。在名利面前,遵從內(nèi)心往往也意味著得失的權衡。在儒家看來,這種選擇并非難事,所謂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”,只要堅守內(nèi)心的道德法則,得失之間并沒有糾結之處??上У氖?,這樣的道德要求往往很高,一般人很難達到,市井生活,總是在得與失之間拉拉扯扯,這也成為生活的常態(tài)。就現(xiàn)實的生活而言,考慮最多的也是得與失之間的權衡,這種權衡,往往也伴隨著內(nèi)心的糾結。
讀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,對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”記憶深刻。內(nèi)心的平和,勾畫三分天下的格局,原初追求卻是“不求聞達于諸侯”。當劉備說出“奈天下蒼生何?”也就開始了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的政治實踐。我有時也會想,在“不求聞達于諸侯”與建功立業(yè)之間,有著怎樣的平衡?;蛘?,歸根結底,也就是《大學》里的“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和修齊治平”的內(nèi)心世界。所謂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。”對于堅守內(nèi)心的人來說,恪守的不過是“不戚戚于貧賤,不汲汲于富貴”罷了。自我的糾結和失衡,應該也是源自戚戚與汲汲吧!
在歷史的長河中,人的一生也許就是滄海一粟,短暫而又渺小。但有限的人生,對我們自身來說,極其寶貴,這或許也是我們唯一完全擁有的財富。當我們處于紛繁復雜的人生際遇之中,可能會有高亢,可能會有徘徊,可能會有欣喜,可能會有憂慮,喜怒哀樂,一點也不會少,這應該就是生活的本真。只是在不同的際遇當中,如果懂得和自己對話,明白自己的心中的所愿、所想,堅守良知,也就是美好人生了。《傳習錄》里記載,王陽明臨終,學生問有什么要說的,王陽明說道:“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!”溘然長逝?;蛟S,當我們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地堅守自己的內(nèi)心,所求的也應該就是“此心光明”吧!
當然,堅守內(nèi)心也并不是說要進入虛無,確切地說是要進入真實當中。無論我們自身,還是廣袤的宇宙,都充滿了未知,需要我們擺脫狹隘的自見、自洽,探索未知,追求真理。天宮的宇航員震撼于地球懸浮在深邃的宇宙之中,那種景象也給了我深深的震撼,雖然這已經(jīng)是確切的認識,但那樣的景象,著實叫人心生敬畏。我想,當我們沒有堅定的內(nèi)心,隨波逐流的時候,不過追逐和感嘆于眼前的得與失,是不會有這樣真切的感受的。
康德說:“有兩種偉大的事物,我們越是經(jīng)常越是執(zhí)著地思考它們,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的新鮮、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,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,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!”或許,在生活的某個間隙,我們仰望一下頭頂?shù)奶炜眨瑨行淖詥栆幌伦约旱膬?nèi)心,思考著,在浩渺深邃的宇宙與道德法則下的“此心光明”之間,蘊含著怎樣的宇宙奧秘和人生真諦?;蛟S,我們會更加堅定自己的內(nèi)心,也以極大的勇氣,追求和探索著真理和善良。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(wǎng)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